丹麦初到访!- 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见闻记录 [1]
DAY 1 - 2015.7.6
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,我们终于落地丹麦。
从哥本哈根机场驱车到市中心仅10分钟,我们的酒店就在Tony Bennett & Lady Gaga将要演出的Tivoli游乐场旁边。
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在每年7月的第一个周五开幕,在今年音乐节的这10天里,超过1200场爵士演出将在遍布城市的100多个场地上演。也就是说,漫步在这88.25平方公里的小小城市里,你可能随时随地会遇见一场演出。
接待我们的Torben彬彬有礼而热情健谈,他是DMC(Danish Music in China 丹麦之声)的艺术顾问,也是一位十分有经验的策划人。他与中国的渊源颇深。80年代他曾在复旦大学学习,90年代又回到中国,在北京、上海策划了一系列可以说是彼时中国最早的爵士演出活动。早年他也玩乐队,以即兴为主,作为钢琴手的他曾经在北京与崔健、何勇等一起在俱乐部里即兴演出。如今的他专注于推动丹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,在两国之间策划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。
每当上下车和过路时,Torben会一直提醒我们要注意来往的自行车。丹麦号称“自行车王国”。街道旁停靠着大量自行车,随处可见男女老少骑着自行车在专用车道上飞驰,还有一些在别处从未见过的样式,有一种在车头有小车厢的三轮自行车,家长可以把好几个小孩放在里面。据说哥本哈根市内有将近400公里的自行车道,50%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骑车往返,市内的自行车数量比人口数量还高。
短暂休息后,Torben带我们来到丹麦市中心的Torvehallerne,是一个面积不大但颇具特色的食物市集。进去后听到隐约有音乐传来——市集旁的小空地上,一场演出正在进行。
饱餐了丹麦特色的open sandwich之后,我们前往国王的花园(The King's Garden)—— Kongenshave聆听观看此行的第一场演出,演出乐队为DR Big Band ft. Caecilie Norby, Christian Hjelm & Miriam Mandipira。
阳光正好,我们到来时,草地上已人山人海。
DR Big Bandet(DR大乐队)成立于1964年,其时哥本哈根爵士乐界已相当活跃。它是国家广播反映爵士于丹麦活跃程度的产物。大乐队在保持高艺术水准的同时,为了保证“丹麦最佳大乐队”的质量以及更广泛地服务于观众,也与不同领域的艺人合作,这已经成为一个重点。昨日合作艺人有:“据说每个丹麦家庭都会收藏其专辑的”六十年代丹麦爵士摇滚女声Caecilie Norby,演绎大乐队伴奏版本的《Close to you》和《Just one of those things》,以及Sting的《Set them free!》;演唱古老丹麦民谣的新生代男声Christian Hjelm;非洲女声Miriam Mandipira。
演出氛围令人愉悦舒适。白发老人坐在最前排摇头晃脑,牙牙学语的孩童跟着音乐吃着雪糕扭屁股,穿鼻环的青年躺在自带的小毯子上……无论市民还是游客,无论是拖家带口还是甜蜜情侣,都自在地享受音乐。花园外围,也有不少残障人士坐着轮椅来到现场。
三五好友相聚,情人约会,家庭聚会,不打麻将不打牌,不逛吃逛吃。“我们听爵士去吧。”“切,我在这坐着晒得通红了。”
爵士乐已融入丹麦人的血液,一切都如此自然。无怪乎Torben说:In Denmark, jazz is big.
DAY 2 - 2015.7.7
在吃过美味的早餐后,我们前往在Frederiksberg的Soendermarken,一个非常美丽幽静的大公园。来到音乐节场地,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,数不清的小萌娃在草地上奔跑、嬉闹、打滚——在这里上演的是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为孩子量身定制的系列节目“Jazz for Kids”,今天演出的是Sax Kontra Bas。
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在面向孩子的爵士项目上已经投入数年,同时开设面向儿童的室内音乐教育或举办演出。演出结束后,孩子们包围了舞台,开始向乐手们提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。
在如此宽阔又人流密集的户外场地上,家长们放任孩子们随意走动玩耍,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难以想象的场景,安保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。而Torben告诉我们,在丹麦,家长们都对此习以为常,假如一个妈妈要到咖啡厅用餐,把熟睡的婴儿留在店门外的婴儿车里都是很常见的
Torben正说着,一个走丢的孩子来到舞台前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,工作人员马上用麦克风进行广播,家长听到广播后,会来舞台前领走自己的熊孩子。等待中,小朋友却完全没有“走丢了”该有的紧张焦虑,而是和旁边的小伙伴开始玩耍……
结束后,Torben带我们去了他老友Morgan的餐厅享用午餐。在这里我们吃了源自西班牙的食物Tapas,还有刚从货车上卸下来、新鲜美味到令人发指的草莓。
下午,老朋友Martin带我们参观了DR(Dann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)集团的大楼,这也是我们来到丹麦后第一次有机会真正和Martin相处——昨天也数次碰到他,但作为音乐节的组织者之一,他实在是忙坏了,与我们匆匆打招呼就得去处理各种繁杂事物了。
昨天观看的在The King's Garden的演出乐队DR Big Bandet即属于该公司。这是丹麦最老最大的电子传媒集团,成立于1925年,包括广播、电视、新媒体和多媒体。Martin工作的地方为专门的音乐部门。起初,丹麦市民因该大楼造价昂贵而有诸多怨言,而当他们享受到来自这些顶级设备的优质节目产出之后,逐渐转向了支持和赞许。
Martin作为DMC(Danish Music in China)的主脑,和我们有多年的良好合作,为B10现场带来了许多优质的丹麦乐队。日前他策划的哥本哈根爵士节海报展也在北京、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关注。今年的爵士节我们也会与他继续合作,他也计划着把海报展带来深圳,以及把“Jazz for Kids”这样的项目发展到中国。
DR大楼除了是广电媒体摄制节目和工作的地方,还是重要的演出场所。大楼里有大小不一的音乐场地,门外的草坪也可以作为户外的表演场地。有些比较大的录音棚同样可以作为场地,举办可容纳数百人的演出。
其中,规格最高的场地就是我们今晚要看演出的地方——DR Koncerthuset,两百多吨的设备悬挂于屋顶。我们来到时,Savage Rose正在彩排。
据Martin介绍,DR Koncerthuset可容纳大约2000人,每年大约会举办150场演出。倒塌的新建筑Einstürzende Neubauten就将在九月份来这里演出。虽然同属于DR集团,但各个部门间是独立运作的。比如Martin所在的音乐部门如果想在这里举办演出,就要和这个音乐厅的管理管理者协商,以租用的方式使用这个场地。他们还需要向来自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支付费用,比如调音师、灯光师、后勤人员等等,这使得一场演出的成本非常之高昂。即便如此,他也认为,虽然昂贵,但这样对大家都好,所有人都获得了应得的报酬。
Savage Rose的演出在晚上8点开始,我们踩点入场。
在晚餐时Martin和Torben就一直和我们赞叹这支乐队,说他们是丹麦乐坛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。乐队是由Thomas Koppel和他的姐姐Lone、弟弟Anders等创立的,后来加入的主唱Annisette Koppel成为了Thomas的妻子,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支家族乐队。这支成立于六十年代的迷幻摇滚乐队已经积累了三代乐迷,老成员离去或逝世,新成员继续加入,包括Annisette的女儿Naja Rosa和十分优秀的鼓手Anders Holm、钢琴手Palle Hjort等,让这支乐队的精髓得以传承,并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
Savage Rose的现场让我们无比惊艳。主唱Annisette Koppel的嗓音有极高的辨识度,在同一把嗓子里可以发出游丝般的低沉沙哑,也可以有充满力量的高亢浑厚,最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划破天际、近乎尖叫的超级高音。她全程赤脚演唱,在舞台上时而佝偻蜷缩,时而自如地翩飞起舞,极具张力。嬉皮士的血液仍在她的身体里流淌。每一曲结束,都有不息的欢呼和掌声。
整场演出难以见到钢琴手、手风琴手Palle Hjort的脸,从头至尾他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弹奏。极端solo中,他几乎进入癫狂状态,身心的完全投入在音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效果器带来难以言喻、变化多端的音色,我们紧紧抓住座位把手,才不至于凭空飞升。
我们也注意到,丹麦观众非常懂得享受现场,极少有人看手机、拍照。更多的人,从座位底下拿出自带的酒和红酒杯,倒上酒边喝边看。演至热烈处,大家纷纷站起来跳舞,扭动。演出结束后,全场起立,雷鸣的掌声久久不息。或许,这就是他们的“日常”。演出规模有大有小,乐队有老牌有新人,场地大至好几层的音乐厅,小至路边的咖啡馆……音乐随时随地都在发生。经过这两天的见闻,我们也似乎更加明白了那句印在丹麦机场广告上的话:“Welcome to the world's happiest city.”(“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”)